「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是網友拿來比喻對方說話內容空洞的幽默用語。不過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人可能要留意一下,自己是否在事業或思想上的成長有停滯的情況發生?為什麼聽一樣的演講,看同一集的YT、書籍,對於每個人的收穫感受會截然不同?因為反芻的深度不同。
現在人不缺資訊,甚至是知識,因為有太多好心人已經把資訊內化並統整好給你了,AI的出現更是把獲取知識的路徑縮到了最短。
但即便對方整理得再好、聽的當下有多感動或震撼,如果沒有透過思考、實作將內容與自己建立連結,你會發現才過一兩天印象就開始模糊了,甚至一個禮拜過後,當你在跟朋友聊天時,你會說:那個我有看過,那個我知道!但當聊到內容的核心或自身感想時,你可能也會講出那類空洞的話。
《論語·為政》中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白話的意思是:只知讀書,卻不肯思考,就會容易感到迷惑;只顧思考,卻不去讀書,就容易想不通,引起疑惑。
只知吸收資訊卻不去思考
- 無法產生與自己的連結,沒有辦法對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有正面幫助。
- 容易因為缺乏驗證資訊真偽而導致吸收錯誤資訊,間接養成人云亦云的個性。
一直在思考卻沒有持續學習
- 腦中的知識匱乏,導致思考不夠全面,容易以偏概全,成為象牙塔的人。
- 容易以偏概全,導致說話不夠客觀,會影響到人脈上的關係。
- 個人成長停滯,導致距離自己的目標一直沒有縮短,生活沒有改變,久而久之就越來越沒動力。
因此,在主動學習前通常我會大致考量以下幾點:
- 這次學習的內容會在什麼時間點用到?
- 內容是屬於知識型還是技能型?
- 需要花費的時間、費用?
- 是與工作無關的個人喜好,還是工作所需的技能?
上面的答案會直接影響到個人學習的意願與成效,你可以現在就從你的學習成效回頭看看這幾點,看看是否這幾點的答案是否跟你的學習成果有關聯?這個答案會讓你更了解你自己是否是有意識地在主動學習。
突然想起前陣子,我與課程的顧問對話,其中也談到了關於學習的看法。
顧問:
「你覺得現在 AI這麼方便,現在人還需要上課嗎?」
我回:
「AI是個人能力的放大器,越有能力的人使用起來越是事半功倍。對於一個領域毫無基礎的人而言,他連怎麼提出精準的問題都沒辦法,更別說要辨別AI 給的資訊是不是正確的。所以無論是線上課還是實體課,這種系統性的課程還是有它的市場。」
其實 AI真的對於學習的速度有極大的幫助,但前提是必須具備思考與實作驗證的精神,才不會「永遠是一張白紙,反覆用不準確的用語問相同的問題、撞相同的牆,最後還得靠 AI幫你打破那面牆。」這是最可怕的事。
我們可以一起反思:再這樣下去,當哪天 AI出問題了,或是自己身處在一個不能使用 AI的環境時,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辨識問題、解決問題?會不會下一位說出令人感到「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人,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