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與跟風的差異在哪?

一個女孩面對一片綠地與山峰
Photo by Holly Mandarich on Unsplash

如果有一把AI剪刀標榜能透過你的使用方式,給予建議的手腕角度、打開範圍、出力程度,一把賣1500元(同款式但沒有AI功能只需要50元),你會買嗎?

換個例子

現在到處都是線上課程,當你看到許多素人、知名YTR、教授、大師一門接著一門課開的時候,你曾閃過開課的念頭嗎?

又或者

當你看到很多人透過經營自媒體賺到廣告、業配,甚至連結自己的課程或產品時,你是否也想如法炮製?

這類的例子非常多,到底這些是機會還是另一個坑?又該如何判斷呢?

其實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我們往往會有意無意的看到周遭的變化,然後開始想:這個我適合嗎?是不是我也可以?如果在既有的服務上加上這個功能,或是另外做一個項目,是不是對於客戶更有吸引力?

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區分

與時俱進是透過現代的概念、技術、工法強化原先的產品及服務,給予客戶更漂亮的解決方案。具備這樣的精神往往能讓人長久的將這個人(或品牌)與某個領域的專業聯想在一起,而不至於毫無記憶點。

跟風則是運用當前熱門的話題、技術「強加」在產品上,打造出好像很厲害但使用者根本無感的某某服務2.0、3.0。

這個概念無論是個人品牌、公司經營都適用!

個人品牌

像經營IG,很多人喜歡跟風,最近在流行什麼話題就講什麼,當然,如果你本來就喜歡評論時事,也有自己一套見解,那這路線沒問題。問題是,如果自己歷練不夠,加上不求證的情況下就發表,往往講出來的見解跟一般鄉民無異。在沒有任何啟發性與含金量的情況下,自然很難吸引到更多人追蹤你。

但另外一些人則是充分運用這類平台與工具,最大化的將自己的專業分享給更多人,進而吸引到想聽乾貨或公正言論的族群。而這些族群往往水平較高,且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更大,對於自身的專業形象與個人收入上都有莫大的幫助。

但專業就夠了嗎?百大行業中,做好分內事的人一堆,在工作上他們也是專業,但這樣就適合做嗎?顯然遠遠不夠。外表、談吐、自身專業的持續深造、專業或人生經歷中的獨特亮點、跨領域的學習力、商業上的基本知識、持續了解產業的動態等,都是很好自我評估的點。

普羅米修斯把火種與知識給人類後,除了取暖、狩獵以外,也成了初期擴大領地的能力。但當火與知識普及後,要擴大領地便需要更多的條件才能實現,有點類似企業常說的「綜效」,也可以說是個人的綜合能力。

公司經營

以最前面舉的AI剪刀為例,這個項目問題在哪?價格太貴?價格是其中一點沒錯,但使用新技術一定會墊高成本,而且在沒有全面普及的情況下,價格勢必是原先的好幾倍。就像當年液晶電視淘汰映像管電視、智慧型手機淘汰傳統手機一樣。

所以價格不是關鍵的問題!重點在於是否符合客戶的價值。

例如,這把 AI賦予剪刀的新能力只有讓你更省力,勉強一點可以說能保護你的手腕。但為了省力跟保護手腕,你會願意花高於一般剪刀30倍的價格買嗎?應該很難吧!

但如果有把 AI剪刀可以自動判斷眼前的物體,提供多種雷射指引線可供選擇,讓你在準備剪的時候自動以光線指引你剪的方向,讓你可以不用拿筆畫(也不用先摺起來後看折線)也不會剪歪。你覺得會不會賣的比那把超省力護腕 AI剪刀更好?

我相信會!尤其是當該物體只有一個,剪壞沒有新的可以更換。而且心中價值極高,可能是拿來送禮用的。這把能保持物體乾淨並且提供高精準度的剪刀就會是一個很棒的選項。

所以一樣是想透過AI來提升剪刀的價值,一個是跟風,一個則是根據市場未被滿足的需求,提供與時俱進的產品,對於公司而言都需要編列研發費用,但出發點的不同就會導致最後新產品是否能切合市場,不可不慎。

實際例子

一家在單一領域耕耘多年的公司,會想開發新產品是非常正常的事,會想嘗試新技術也是無可厚非。但是以我們的經驗,我們在評估是否要使用一個新技術或開發新功能時,最重要的評估點就是:這是否是客戶需要的?能否大幅提升使用體驗?才不會被眼前神奇的新科技牽著走。

舉個例子

物聯網中,因為YouTube、Netflix、愛奇藝等影視平台的普及,現在買電視基本上一定選可聯網的,因為那些影視平台賦予電視最重要的功能,同時也是我們的核心需求——精彩且豐富的影片。

但是如果聯網功能拿到冰箱、電風扇、冷氣、除濕機,你覺得能成謂大家購買這些用品的標配嗎?

這一點在資訊業更是處處可見,無論是大方向的物聯網、AR/VR、區塊鏈、AI,還是程式語言、框架的推陳出新,真的是會讓人忍不住想講:別再更新了!我學不動了!

但關鍵跟上面的電視一樣,這些新技術能更好的滿足既有客戶或更多不同族群的需求嗎?

全聯推出自家的電子支付-全支付,但講到全聯不會有人說他是一家電子支付公司。他透過自家的電子支付可以給予客戶更多的優惠及便利,他依然是一家實體通路公司。

KKBOX除了線上音樂串流以外,陸續推出行動票務平臺KKTix、經營線下演唱會行銷KKLive、影音串流平臺KKTV、內容事業群KKFarm,雖然橫跨許多領域,但仔細看會發現其實這些服務都是圍繞著他的客戶族群需求。

自身經驗

在 iCatalog的營運過程中,我們也時常面臨技術選擇、功能選擇的問題,尤其工程師往往對於新技術總是抱有強烈的熱忱,總希望可以多增加什麼功能,或是把官網整個改版。

但我們知道客戶最關心的不是官網多漂亮,而是名單本身的質量。名單數量是否足夠?是否有效?每次是否都能買到新名單?是否有在持續更新?這些圍繞在名單本身的需求才是最該優先處理的。

因此我們過去不斷將技術上的運用花在客戶看不見卻感受得到的地方,也為此累積了許多長期配合的企業與業務。當然,一家有永續經營理念的公司,勢必會有明確的願景與長期的目標。因此我們也在人力的分配以及開發的排程上,也不斷向中期與長期的目標推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